這十幾年來,電腦科技的進步是眾所週知的事實。
在每個可以想到的方面,都有電腦相關的應用參與其中。
今日科技使我們現在的生活形態與幾十年前的生活形態大不相同。
教會在使用最新科技方面總是不遺餘力。
上個世紀,在電視技術日益進步之下,教會在1949年10月首次以電視轉播總會大會。
*註:電視的發明人之一,菲爾·法恩斯沃斯(Philo Farnsworth)是教會成員。
以前聖殿恩道門教儀是由人力演出,而大約在1972年左右,恩道門教儀也是改用新科技了,以便增加執行的教儀次數。
現在成員在教會最常聽到的科技應用可能是 FamilySearch 網站了。
聖殿和家譜事工透過電腦的輔助,以避免重複執行教儀、重複收集祖先姓名,而造成人力資源和寶貴時間的浪費。
關於這些科技的發展,培道·潘會長說:「我們照祂的吩咐去做時,會在前進的重要的關口遇見已經準備好來幫助我們的人。他們具有剛好符合我們需要的技術和能力。而且,一路上我們會有各樣的補給品、資訊、發明以及各種援助,等著我們去採行運用。就好像有人知道我們會走哪條路一樣,我們看見全能者那雙看不見的手在幫助我們。」
2012年12月11日 星期二
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學習福音的幾個網站
來介紹幾個學習福音教義的網站
LDS Scripture Citation Index
http://scriptures.byu.edu/
這個網站整理了約瑟斯密先知的教訓、Journal of Discourses 以及從1942年以來的總會大會General Conference演講,將其引用經文的部份,按照經文的章節順序排好。
假如想要知道某節經文是否有領袖在總會大會上談過,(或是約瑟斯密先知的教訓裡是否有提到過),只要前往那節經文就可以了。
比方說看到尼腓二書第32章第3節,想要知道領袖對這節經文有何見解,只要在左邊的欄位點入該節,就會發現有許多領袖曾經在總會大會上提過這節經文,點選想看的連結,網頁就會自動在右上方的視窗中顯示出來。
這個網站對於了解經文非常有幫助。
LDS Scripture Citation Index
http://scriptures.byu.edu/
這個網站整理了約瑟斯密先知的教訓、Journal of Discourses 以及從1942年以來的總會大會General Conference演講,將其引用經文的部份,按照經文的章節順序排好。
假如想要知道某節經文是否有領袖在總會大會上談過,(或是約瑟斯密先知的教訓裡是否有提到過),只要前往那節經文就可以了。
比方說看到尼腓二書第32章第3節,想要知道領袖對這節經文有何見解,只要在左邊的欄位點入該節,就會發現有許多領袖曾經在總會大會上提過這節經文,點選想看的連結,網頁就會自動在右上方的視窗中顯示出來。
這個網站對於了解經文非常有幫助。
2012年7月5日 星期四
不能論斷人?
記得在某次地帶大會上,有個外國傳教士問潘會長一個問題,潘望博會長回答什麼我已經忘了,但是我還記得那個傳教士問的問題。
摩爾門經中,復活的主到美洲大陸向尼腓人顯現時,說: 「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尼腓三書14:1)Judge not, that ye be not judged.(Book of Mormon | 3 Nephi 14:1)
這一句話跟聖經馬太福音7:1 裡面的如出一轍。「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Judge not, that ye be not judged.(New Testament | Matthew 7:1)
但是約瑟斯密後來在翻譯聖經的時候,把這句話改成「不要不義地論斷,好使你們不被論斷;但要作正義的論斷。」Judge not unrighteously, that ye be not judged: but judge righteous judgment.(Joseph Smith Translation | Matthew 7:2)
那位傳教士困惑,為什麼摩爾門經是世界上最正確的一本書,但是約瑟斯密翻譯馬太福音7:1時,改成 「不要不義地論斷,...要作正義的論斷。」 ,而摩爾門經的句子還是一樣寫 「不要論斷人 」??
2012年5月19日 星期六
亞當有肚臍嗎?
第一次聽到這個問題是在地帶大會「考倒潘會長」的活動裡面:
(註:每次地帶大會都有一小段時間,約莫20分鐘,潘會長讓我們盡情的發問對福音的任何問題。潘會長就是目前亞洲區域會長團的潘望博會長(President Perkins))
那時候我剛去台北傳教沒多久,有位傳教士問了潘會長一個問題:
(註:每次地帶大會都有一小段時間,約莫20分鐘,潘會長讓我們盡情的發問對福音的任何問題。潘會長就是目前亞洲區域會長團的潘望博會長(President Perkins))
那時候我剛去台北傳教沒多久,有位傳教士問了潘會長一個問題:
「亞當有肚臍嗎?」
2012年4月30日 星期一
為何在以來加以後的舊約先知都沒有印證權鑰?
約瑟斯密先知說:
「為何在以來加以後的舊約先知都沒有印證權鑰?」
有位弟兄在摩爾門溫馨小站上問了這個問題,乍看之下,本題就是一個單純的敘述,約瑟斯密先知就是這麼說的,所以沒有為什麼。
如果要解釋的話,也許可以從先知的定義著手。
「以來加為持有聖職鑰權的最後一位先知,並且在最後福音期之前將復興權柄並交付聖職的鑰權,以便所有教儀能在正義中執行。(約瑟斯密先知的教訓,p.172)
「為何在以來加以後的舊約先知都沒有印證權鑰?」
有位弟兄在摩爾門溫馨小站上問了這個問題,乍看之下,本題就是一個單純的敘述,約瑟斯密先知就是這麼說的,所以沒有為什麼。
如果要解釋的話,也許可以從先知的定義著手。
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
信心是力量的原則?!
今天是放寒假第1天,學校的繁重課業終於可以稍微放下,於是想到很久沒有進行的翻譯.....
今天整個下午到晚上都在翻譯信心的講辭,進度可說是非常緩慢呢!(時針似乎走了一圈了...)
因為,.......又是在校訂第1講。
之前已經多次的修正過第1講了,原本以為該是到一個段落了,可以把它封存起來,進行第2講以後的翻譯。不過,今天又開始改字了~
以這樣的情況看來,翻譯是無法達到完美的,不時都會蹦出看不順眼的字句,這個循環也進行了很多次,每次都以為這次修改後就差不多了,但是過一陣子就....又繼續修正......第1講.....
今天修改了一個重要的句子。
信心的講辭裡面有個句子算是經常被引用的,就是
這句話幾乎已經不用想就能直接翻譯出來了!
可是這就是最難察覺的陷阱......
今天整個下午到晚上都在翻譯信心的講辭,進度可說是非常緩慢呢!(時針似乎走了一圈了...)
因為,.......又是在校訂第1講。
之前已經多次的修正過第1講了,原本以為該是到一個段落了,可以把它封存起來,進行第2講以後的翻譯。不過,今天又開始改字了~
以這樣的情況看來,翻譯是無法達到完美的,不時都會蹦出看不順眼的字句,這個循環也進行了很多次,每次都以為這次修改後就差不多了,但是過一陣子就....又繼續修正......第1講.....
今天修改了一個重要的句子。
信心的講辭裡面有個句子算是經常被引用的,就是
"Faith is the principle of power."通常都翻譯為『信心是力量的原則』
這句話幾乎已經不用想就能直接翻譯出來了!
可是這就是最難察覺的陷阱......
2012年1月15日 星期日
編輯維基百科
今天心血來潮,打算第一次上維基百科編輯一下教會的條目,首先就進入"摩爾門教",看了一些敘述以後,發現有奇怪的段落,跟上下文不太搭,就像是天外飛來一筆。
那一段紀錄最近我們支會的主教團成員在聚會時剛好有提到,所以我就留意了一下。
於是我開始去看頁面的歷史,發現頁面果然是修訂的很厲害,一個一個修訂歷史慢慢看,查了半天,終於發現那個敘述是由匿名的人加上去的,只留下IP位址。可謂是敢做不敢當也,連名字也不敢留....
頁面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1%A9%E7%88%BE%E9%96%80%E6%95%99&diff=prev&oldid=4027643
雖然如此,我也沒有把那段刪掉....
不過其中也看到有認識的教友曾經在好幾年前編過。
不過從頁面的紀錄可以看到有某位仁兄對摩爾門教這條目進行了大量的編輯。不過他不是教友,但是我以前在看反摩爾門教的文章時,有一段時間常去光顧他的網站。所以跟那位仁兄可說是神交已久~,一個不是教友的人,對我們教會竟然那麼有興趣,對教會的歷史方面研究的那麼的深入(或說是瑣碎),雖然廣泛的引用國外許多反摩門教的文章,也提供出處,不過許多的引文其實大概也是受人之愚吧。(因為那些來源經常是虛構的,或是錯誤的解釋)
今天的心得是:科學類的知識可以上維基百科查看,但是宗教、政治、明星的八卦則不行。
因為,在這些事情上,對立相當嚴重呢~,而且大家都可以隨意去編輯,就造成資訊的混亂。
那一段紀錄最近我們支會的主教團成員在聚會時剛好有提到,所以我就留意了一下。
於是我開始去看頁面的歷史,發現頁面果然是修訂的很厲害,一個一個修訂歷史慢慢看,查了半天,終於發現那個敘述是由匿名的人加上去的,只留下IP位址。可謂是敢做不敢當也,連名字也不敢留....
頁面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1%A9%E7%88%BE%E9%96%80%E6%95%99&diff=prev&oldid=4027643
雖然如此,我也沒有把那段刪掉....
不過其中也看到有認識的教友曾經在好幾年前編過。
不過從頁面的紀錄可以看到有某位仁兄對摩爾門教這條目進行了大量的編輯。不過他不是教友,但是我以前在看反摩爾門教的文章時,有一段時間常去光顧他的網站。所以跟那位仁兄可說是神交已久~,一個不是教友的人,對我們教會竟然那麼有興趣,對教會的歷史方面研究的那麼的深入(或說是瑣碎),雖然廣泛的引用國外許多反摩門教的文章,也提供出處,不過許多的引文其實大概也是受人之愚吧。(因為那些來源經常是虛構的,或是錯誤的解釋)
今天的心得是:科學類的知識可以上維基百科查看,但是宗教、政治、明星的八卦則不行。
因為,在這些事情上,對立相當嚴重呢~,而且大家都可以隨意去編輯,就造成資訊的混亂。
2011年10月22日 星期六
字句叫人死
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 (哥林多後書3:6)
不過教師似乎不同意我的解釋,所以我回家後照慣例,又到我的書庫去查出領袖對這節經文的解釋。
雅各 傅士德會長(President James E. Faust)在評論這節經文時說:
(the letter killeth, but the spirit giveth life)
從加入教會開始,聽過不少人引用這句話,之前上主日學又再度聽到這句話,教師給了一個我覺得應該不太對的解釋。原本想打出來給大家看教師的解釋,不過因為我聽不懂他的解釋,所以聽過就忘了。
我上課的時候提出我的解釋,
從加入教會開始,聽過不少人引用這句話,之前上主日學又再度聽到這句話,教師給了一個我覺得應該不太對的解釋。原本想打出來給大家看教師的解釋,不過因為我聽不懂他的解釋,所以聽過就忘了。
我上課的時候提出我的解釋,
我覺得從這節經文的上下文來看,就可以知道這節經文是談到摩西律法與耶穌基督福音的關係。這邊的「精意」英文是spirit ,一般是翻譯為『靈』。所以應該是跟聖靈有關。
有些人會望文生義,認為「精意」=『精義』= 精華的要義,但這單純只是翻譯導致的問題。
不過教師似乎不同意我的解釋,所以我回家後照慣例,又到我的書庫去查出領袖對這節經文的解釋。
雅各 傅士德會長(President James E. Faust)在評論這節經文時說:
「我們不僅要去惡,也不僅要向善,更重要的是要去做最有價值的事。我們要專注於心靈內在的事,那些是我們憑直覺就可以知道且重視的事,然而我們卻常因一些瑣碎、膚淺或可炫耀的事而疏忽了 (1998 年1 月,聖徒之聲,第63 頁) 。
We are not only to avoid evil, not only to do good but, most importantly, to do the things of greatest worth. We are to focus on the inward things of the heart, which we know and value intuitively but often neglect for that which is trivial, superficial, or prideful.(General Conference, Oct. 1997, p.59)
2011年1月16日 星期日
頭腦要清楚點!
前幾天udn突然出現了一名專門發表anti-mormon文章的成員,
我看完了以後,原本想找些資料,解決他幾個問題,
不過隔天再上他的部落格,發現才一天而已,又多了蠻多的文章。
他似乎是花了不少時間在翻譯那些反對教會的文章,然後一次PO一批上網。
如果是他心中的疑問是單一偶發事件,我還想跟他聊聊,
不過這樣子有預謀的散佈文章,就讓我心下多了幾分警惕。
約瑟斯密先知也說過那些離開教會的人是無法保持中立的,
他們會不斷的反對、迫害教會、努力的拖人下水。
昨天老婆去東英教堂幫單成爐邊聚會司琴,我當然是擔任車夫的角色,不得不一起去。
去了以後,傳道部助理的筆電突然壞掉了,無法放投影片,所以跟我借筆電
因為他們態度蠻好的,所以我就借他們了。
順利做完他們的簡報後,會後也很有禮貌的來跟我道謝。
這時出現了一句平常講了跟沒講一樣的話
我看完了以後,原本想找些資料,解決他幾個問題,
不過隔天再上他的部落格,發現才一天而已,又多了蠻多的文章。
他似乎是花了不少時間在翻譯那些反對教會的文章,然後一次PO一批上網。
如果是他心中的疑問是單一偶發事件,我還想跟他聊聊,
不過這樣子有預謀的散佈文章,就讓我心下多了幾分警惕。
約瑟斯密先知也說過那些離開教會的人是無法保持中立的,
他們會不斷的反對、迫害教會、努力的拖人下水。
昨天老婆去東英教堂幫單成爐邊聚會司琴,我當然是擔任車夫的角色,不得不一起去。
去了以後,傳道部助理的筆電突然壞掉了,無法放投影片,所以跟我借筆電
因為他們態度蠻好的,所以我就借他們了。
順利做完他們的簡報後,會後也很有禮貌的來跟我道謝。
這時出現了一句平常講了跟沒講一樣的話
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
尼腓人中有十二使徒嗎?
有人問:
這又讓我想到:
有些人覺得在同一時期內,不可能有兩個或三個相同權柄的定額組並存 (見教約學生用本,107:22-26評註),所以美洲沒有使徒。
分析經文的用字後,發現經文中都沒有用"使徒"這個字來形容過美洲的十二位門徒。因此,有些人認為美洲的十二門徒不算是使徒
經文中用的字是門徒(disciple)、十二位使者(the twelve ministers)、十二人(the twelve)。
例如尼腓一書12:9-10所說的:
不過,其實聖經中也用門徒(disciple)、十二人(the twelve),來形容十二使徒。所以這個論述不夠縝密。
「耶穌基督到美洲大陸揀選的十二個門徒(disciple)算是使徒(apostle)嗎?」
這又讓我想到:
「當時巴勒斯坦也有主所選的十二使徒,所以在地面上可以同時存在兩個十二使徒定額組嗎?」
有些人覺得在同一時期內,不可能有兩個或三個相同權柄的定額組並存 (見教約學生用本,107:22-26評註),所以美洲沒有使徒。
分析經文的用字後,發現經文中都沒有用"使徒"這個字來形容過美洲的十二位門徒。因此,有些人認為美洲的十二門徒不算是使徒
經文中用的字是門徒(disciple)、十二位使者(the twelve ministers)、十二人(the twelve)。
例如尼腓一書12:9-10所說的:
「他對我說:你記得羔羊的十二使徒嗎?看啊,他們將要審判以色列十二支派;因此,你後裔中的十二位使者(the twelve ministers)將受他們審判;因為你們是屬於以色列家族的。 你看見的這十二位使者要審判你的後裔。看啊,他們永遠是正義的;由於他們對神羔羊的信心,他們的衣服在祂的血中成為潔白。 」
不過,其實聖經中也用門徒(disciple)、十二人(the twelve),來形容十二使徒。所以這個論述不夠縝密。
2010年10月15日 星期五
神還在學習嗎?(補充資料一)
救恩的教義第一卷中摘錄出來的補充資料,
手邊沒有中文版的,所以放英文的上來。
HOW GOD PROGRESSES
GOD HAS ALL POWER AND WISDOM.
My grandfather, Hyrum Smith, at the conference of the Church, April, 1844, in the course of his remarks said: "I want to put down all false influences. If I thought I should be saved and any in the congregation be lost, I should not be happy. For this purpose Jesus effected a resurrection. Our Savior is competent to save all from death and hell [i.e. by repentance], I can prove it out of the revelations. I would not serve a God that had not all wisdom and all power."
Do we believe that God has all "wisdom"? If so, in that, he is absolute. If there is something he does not know, then he is not absolute in "wisdom," and to think such a thing is absurd. Does he have all "power"? If so then there is nothing in which he lacks. If he is lacking in "wisdom" and in "power" then he is not supreme and there must be something greater than he is, and this is absurd.
2010年10月4日 星期一
神還在學習嗎?
神祂是否有與日俱增的知識?
這就是我上一篇文章中說到的,吸引我注意的問題。
我以下是一字不漏的引用那篇anti-mormon文章的一部分(可能是他們牧師翻譯的)
其實我看到這問題的時候,覺得有點刺激,這是蠻有趣的一個問題。
這就是我上一篇文章中說到的,吸引我注意的問題。
我以下是一字不漏的引用那篇anti-mormon文章的一部分(可能是他們牧師翻譯的)
楊百翰會長和伍惠福都教導 神在知識上是漸進發展的(證道錄十一卷286頁、伍惠福的講道第3頁)。
可是約瑟斐亭斯密卻說"這種教訓是非常危險的"(救贖的教義一章8節)。哪一位先知說的是實話?
其實我看到這問題的時候,覺得有點刺激,這是蠻有趣的一個問題。
我認真的把相關的資料都看了一遍,發現確有此事,
以下就是我查到的文獻中的紀錄:(沒時間翻譯成中文,有興趣請看原文)
在惠福‧伍的演講(Discourses of Wilford Woodruff)裡面有段話:
If there was a point where man in his progression could not proceed any further, the very idea would throw a gloom over every intelligent and reflecting mind. God Himself is increasing and progressing in knowledge, power, and dominion, and will do so, worlds without end. It is just so with us. We are in a probation, which is a school of experience.—JD 6:120, December 6, 1857.
反對教會的言論
我常常在Google 上搜尋教會的關鍵字,
比方說"約瑟斯密"、"摩爾門經"、"教義和聖約"......等等。
搜尋到的內容除了在教會官方網站的以外,大部分都是反對教會的文章。
昨天我別出心裁用yahoo搜尋約瑟斯密,結果連到了一個以前我沒看過的網站。
看樣子是其他教會的牧師所寫的攻擊的言論。
不過內容其實是由外國的anti-mormon網站翻譯過來的。
其中主要談到教會早期的多妻制,
花了許多的篇幅談了約瑟斯密的幾個太太的生平。(只是不曉得史料是誰寫的)
另外就是談到約瑟斯密說了很多預言,結果沒有實現.....,所以是假先知。
文中引經據典,說那是教會史(History of the Church)裡面的紀載,
和出自於教會早期弟兄的語錄(Journal of Discourses),
並且也列出是第幾卷第幾頁。
我開始一個預言一個預言的看,然後去查證它的來源,
打開教會史檔案到他文中說的地方,.....找半天找不到他說的預言.....
當我查完所有他宣稱是約瑟斯密先知所說的五個沒實現的預言的來源後,
我覺得有點好笑,......也有點被耍的感覺,
因為我都找不到他說的在"第幾章第幾節"有那些記載..........
看完了以後,就想起這是他們慣用的手法,
.......先捏造一些宣稱是關於"摩門教"的事實,然後"證明"那些是錯的,來藉以攻擊本教會......。
比方說他們會宣稱:
摩門教信的是約瑟斯密.....,他們崇拜約瑟斯密......
他們不相信耶穌基督的贖罪.........
摩門教不看聖經
再來是網站上探討的是多妻制,我覺得他們爭辯的論點都很好笑,
我覺得他們都沒抓到重點。
我想到一個關於多妻制的小故事:
有一個其他教會的人跟我們教會的成員爭論多妻制。
其他教會的人堅持一夫一妻才是對的。
我們教會的成員在一番解釋後,問對方一個問題,說:
其他教會攻擊我們教會的另一個手法是
..........曲解經文的含意,然後說摩門教信的是錯的。
這一點我總覺得他們的想像力很豐富,
比那些把"妹妹揹著洋娃娃",解釋成鬼故事的人還要厲害......
以上總歸來講,都是由誤解(misunderstanding)造成的,
不論是由於驕傲自大,或是先入為主的觀念,
都讓他們受到了蒙蔽......
不過網站上有一個論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留待下篇繼續.........
比方說"約瑟斯密"、"摩爾門經"、"教義和聖約"......等等。
搜尋到的內容除了在教會官方網站的以外,大部分都是反對教會的文章。
昨天我別出心裁用yahoo搜尋約瑟斯密,結果連到了一個以前我沒看過的網站。
看樣子是其他教會的牧師所寫的攻擊的言論。
不過內容其實是由外國的anti-mormon網站翻譯過來的。
其中主要談到教會早期的多妻制,
花了許多的篇幅談了約瑟斯密的幾個太太的生平。(只是不曉得史料是誰寫的)
另外就是談到約瑟斯密說了很多預言,結果沒有實現.....,所以是假先知。
文中引經據典,說那是教會史(History of the Church)裡面的紀載,
和出自於教會早期弟兄的語錄(Journal of Discourses),
並且也列出是第幾卷第幾頁。
我開始一個預言一個預言的看,然後去查證它的來源,
打開教會史檔案到他文中說的地方,.....找半天找不到他說的預言.....
當我查完所有他宣稱是約瑟斯密先知所說的五個沒實現的預言的來源後,
我覺得有點好笑,......也有點被耍的感覺,
因為我都找不到他說的在"第幾章第幾節"有那些記載..........
看完了以後,就想起這是他們慣用的手法,
.......先捏造一些宣稱是關於"摩門教"的事實,然後"證明"那些是錯的,來藉以攻擊本教會......。
比方說他們會宣稱:
摩門教信的是約瑟斯密.....,他們崇拜約瑟斯密......
他們不相信耶穌基督的贖罪.........
摩門教不看聖經
再來是網站上探討的是多妻制,我覺得他們爭辯的論點都很好笑,
我覺得他們都沒抓到重點。
我想到一個關於多妻制的小故事:
有一個其他教會的人跟我們教會的成員爭論多妻制。
其他教會的人堅持一夫一妻才是對的。
我們教會的成員在一番解釋後,問對方一個問題,說:
如果神今天命令你娶其他的妻子,你會娶嗎?他說:
我死也不會。我們的人說:
這就是我們跟你們的差別。
我們會聽神的話........。
其他教會攻擊我們教會的另一個手法是
..........曲解經文的含意,然後說摩門教信的是錯的。
這一點我總覺得他們的想像力很豐富,
比那些把"妹妹揹著洋娃娃",解釋成鬼故事的人還要厲害......
以上總歸來講,都是由誤解(misunderstanding)造成的,
不論是由於驕傲自大,或是先入為主的觀念,
都讓他們受到了蒙蔽......
不過網站上有一個論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留待下篇繼續.........
2010年9月9日 星期四
教會注意事項一:關於教會中的禱告(續二)
有些時候,被邀請擔任閉會祈禱的弟兄姊妹講話聲音很小,也許連坐在隔壁的人也聽不清楚,關於這件事:
Francis M. Lyman會長說:
當你禱告時,一個正當的規範是要講的足夠大聲,使所有的人都能聽到。
要了解禱告的規範,並避免錯誤的作法。
SO, pp. 214, 245.)
"The prayer should be offered clearly in a voice that can be heard and understood by all in attendance, not in a loud voice, but neither so low that only those nearby can hear. "
"No tone other than the normal speaking voice should be used."(Prayer, No specific author, Our Prayers in Public)
Francis M. Lyman會長說:
當你禱告時,一個正當的規範是要講的足夠大聲,使所有的人都能聽到。
要了解禱告的規範,並避免錯誤的作法。
"If you pray......, one propriety is to speak loud enough for all to hear."
"Understand the proprieties in prayer, and shun the improprieties." (Improvement Era, vol.
SO, pp. 214, 245.)
Hartman Rector, Jr. 長老說:
要以清楚的聲音祈禱,讓所有在場的人都聽得見,也能理解。不要太大聲,也不要小聲到只有旁邊的人聽得見。
祈禱時,不需要用特殊的聲調,用平常講話的聲調即可。
"The prayer should be offered clearly in a voice that can be heard and understood by all in attendance, not in a loud voice, but neither so low that only those nearby can hear. "
"No tone other than the normal speaking voice should be used."(Prayer, No specific author, Our Prayers in Public)
2010年4月2日 星期五
教會注意事項三:有關聖職的按立
在傳教的時候,有個支會在證實新教友、和按立聖職職位方面,做得蠻特別的。
每次只要有兩三個新教友接受證實,聖餐聚會時間就過了大半了........
執行教儀的主按者,(在此我稱其為"主講人"),總喜歡拉拉雜雜講一大堆,我們在下面聽得好不耐煩........
我也看過其他按手禮的教儀,負責"主講"的弟兄似乎在做祈禱,因為我聽到他對接受教儀的人說:"我祈求你......."
而有些弟兄似乎比較有靈性一點,在按手的時候,順便做了一個演講。
而有些人在"主講"時,苦口婆心的教導那位被按手的人該做的事,或說明他的職責。
在2003年6月的全球領導人訓練會議中,培道潘會長談到:
按立或按手選派是宣告祝福的機會;而祝福不是給人勸告或教導,這些事將在以後教導此人職責時才會做的。
我曾看過某次特別的聖職按立。有位弟兄要從執事晉升至教師,而竟然有位執事按手在要晉升的弟兄頭上(當然他不是主按者)........
在同一篇演講中,培道潘會長談到:
參與聖職按立的人所持有的權柄必須等於或高於按立中所授予的權柄。例如,長老不應站在執行按立大祭司的圈子中,或參與按手選派需要大祭司來擔任的職位。
2010年3月28日 星期日
我們是否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
在和合本希伯來書6:1~3中有一段話,
所以,我們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不必再立根基,就如那懊悔死行,信靠神、
Therefore leaving the principles of the doctrine of Christ, let us go on unto perfection; not laying again the foundation of repentance from dead works, and of faith toward God,
各樣洗禮、按手之禮、死人復活,以及永遠審判各等教訓。
Of the doctrine of baptisms, and of laying on of hands, and of resurrection of the dead, and of eternal judgment.
神若許我們,我們必如此行。
And this will we do, if God permit.
我看很久也不曉得這段在寫什麼。
頭頂浮現了幾個大大的問號....
什麼是懊悔死行?
為什麼這段說我們不必再信靠神?
各樣洗禮又是什麼?難道是大叛教後出現的點水禮和灑水禮?
我看了英文好幾次還是不懂。
新版經文附錄中約瑟.斯密譯本則為
新版經文附錄中約瑟.斯密譯本則為
所以,不要離開基督的教義的原則,我們要繼續進到完全;不再從死的行為立悔改的根基和對神的信心。
神若允許我們,我們要繼續進到完全。
我查了許多的資料後,發現百翰.楊會長說這段經文講的是福音的首要原則。
經過沉思祈禱後,我將這段經文重新翻譯為:
經過沉思祈禱後,我將這段經文重新翻譯為:
所以,不要離開基督的教義的原則,我們要繼續進到完全;不再從死的行為奠定悔改的根基,也不再奠定對神的信心的根基、也不再奠定洗禮、按手禮、死人復活、永遠的審判等教義的根基。神若允許我們,我們要繼續進到完全。
死的行為(dead works)在摩羅乃書第八章中有談到
22 因為看啊,每個小孩子都因基督得生命,沒有律法的人也一樣。因為救贖的效能臨到每個沒有律法的人,所以,未被定罪或不在刑罰之下的人,不能悔改,為這樣的人施洗毫無用處──23 那反而是對神的嘲弄,否認基督的慈悲和祂神聖之靈的力量,信靠那些死的工作。 24 看啊,我兒,此事切不可有,因為悔改是給那些在罪罰之下和犯了律法而受詛罰的人的。
教約22篇中也有談到
2 因此,即使一個人受洗一百次,對他也毫無用處,因為你們既不能靠摩西律法也不能靠死的行為進入窄門。
和合本所謂的各樣洗禮(baptisms),說穿了其實很簡單,大部分教友都知道福音的首要原則。
在信條第四條中說得很清楚:
我們信福音的首要原則和教儀是:第一,對主耶穌基督的信心;第二,悔改;第三,為罪的赦免的浸沒洗禮;第四,為聖靈恩賜的按手禮。
其中第三是水的洗禮,第四是聖靈的洗禮(火的洗禮),這兩種洗禮缺一不可,所以baptism變成複數。
若沒有對福音的基本原則的理解,就會誤以為洗禮有很多種,點水禮、灑水禮、浸沒禮……。
至於其中談到「不再奠定對神的信心的根基」,我個人覺得這提醒我要不斷在昨日已建立的基礎上求進步,而不要每次都從開始造輪子開始。
裡面也談到死人的復活和永遠的審判,若根據百翰.楊會長的話,這兩項也一樣是福音的基本教義。
若沒有對福音的基本原則的理解,就會誤以為洗禮有很多種,點水禮、灑水禮、浸沒禮……。
至於其中談到「不再奠定對神的信心的根基」,我個人覺得這提醒我要不斷在昨日已建立的基礎上求進步,而不要每次都從開始造輪子開始。
裡面也談到死人的復活和永遠的審判,若根據百翰.楊會長的話,這兩項也一樣是福音的基本教義。
2010年3月10日 星期三
教友若生越多小孩就越正義嗎?
偶爾聽到一些外國的傳教士在自我介紹時,說他們有一個哥哥、三個姐姐、三個弟弟、兩個妹妹........
於是我就開始算他們家有幾個小孩.....
哇~!十個小孩耶!
這似乎暗示教友說,若家裡有越多小孩,就是越忠信的教友。
我蒐集了近代25位使徒他們結婚的年紀及小孩的數目,發現其實不盡然都生一拖拉庫(台語:卡車)。
有數據,也有圖表。大家參考看看。
最近的使徒結婚年齡
返鄉半年還未結婚是否就是失敗的傳教士?
上星期參加在竹北教堂參加劉勇君的婚禮招待會時,偶然聽到後方傳來兩位剛返鄉的傳教士談論著結婚的事。
我一邊高高興興吃著我最喜歡的小蛋糕,一邊分神留意聽著他們討論。
突然聽到一句話,差點沒讓我昏倒。
某某弟兄說:我的傳道部會長告訴我,若超過25歲沒結婚就是社會的敗類!(我記得那位弟兄是用這個詞來形容的)
又聽到某某弟兄說:我的傳道部會長告訴我,返鄉後要趕快結婚,要在半年內結婚.......(我忘記他說的時間了)。
唉~
聽到這種話,心中的感受就像是李清照的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
唉~又是教會中流傳的假教義。
我要引用海樂李會長在教友大會中說過的話來澄清說明:
有人告訴我我,有些傳道部會長對傳教士說:「如果你不能在六個月內結婚,就是一個失敗的傳教士。」我必須對傳道部會長說:「絕不可對你任何一位傳教士講這種的話。他們可能不會在六個月內找到妻子;如果他們把你們的話當真,可能會因此倉促地締結一個錯誤的婚姻。」(in Conference Report, Oct. 1973, 120; or Ensign, Jan. 1974, 100, or 永恆婚姻學生用本,p.192).
總會會長團也曾說明此事
全部時間傳教士返鄉後,應就下列事項鼓勵他們,如:繼續求學或工作、加強家人關係、積極參與教會事工、繳付什一奉獻及其他捐獻、為聖殿婚姻做準備等。然而,不可「建議傳教士應在特定時間內結婚。結婚的決定非常重要,應由當事人在祈禱並審慎考慮後自行決定。」(Mission President's Handbook, or 永恆婚姻學生用本,p.193)
教會指導手冊也有告誡
「支聯會會長要鼓勵年輕的返鄉傳教士生活配稱,並為聖殿婚姻做好準備。但是,不應建議或暗示他們應在多久時間之內結婚。」(教會指導手冊,第一冊,p.100)
2010年2月11日 星期四
為什麼建造一座通天高塔會被主變亂語言?
在創世紀裡有一段紀錄說人民欲建造通天高塔,結果被主變亂語言……
為什麼建造一座通天高塔會被主變亂語言?
從上面的文字中,諸位看倌有否推敲出一絲端倪呢?
就我看來,「通天」、「我們要給自己一個名稱」稍具有貶意。
而其他的「彼此商量」、「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一樣的人民」、「一樣的言語」、「他們所要做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應該也算是好事。
我想,若只有這些經文,是不能了解為何被變亂語言的,所以我找了一些註解:
Janne M. Sjodahl和George Reynolds 寫道:
Charles D. Tate和 Monte S. Nyman 寫道:
馬可‧彼得生長老寫道:
在先知約瑟‧斯密修訂的經文中,提供了我們關鍵的見解:
Orson F. Whitney 說:
也有人說巴別塔是一座偽聖殿。
統合以上的說明,我們就可以明白,其實建造巴別塔的人,是邪惡的人,他們是巴比倫的人,他們希望可以像古人一樣,體質改變被提升到天上的以諾城(即錫安)中,但他們不想改變罪惡的生活模式、不想悔改,他們不配進入這座神聖之城(摩西書7:19)。他們想直接建一座與天上的以諾城相連的塔,繞過主的命令:「所有的人都必須悔改」、「你們要藉著水遵守誡命,藉著靈稱義,藉著血而聖化」(摩西書6:50,60),而直接得到超升。
主說「凡是從門進來藉著我攀登上去的,永不跌倒」(摩西書7:53)。
他們對主沒有信心,想要用自己的方法――建一座高塔,而非藉由基督的贖罪,來走進天上的聖城。總之,他們必然跌倒。
從他們「要給自己一個名稱」,也能看出他們是多麼的驕傲的人。
便雅憫王說:
他們企圖以自己的方式得到救恩,但這是不可能辦到的。
為什麼建造一座通天高塔會被主變亂語言?
1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2他們往東邊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遇見一片平原,就住在那裡。3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做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4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我們要給自己一個名稱,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And they said, Go to, let us build us a city and a tower, whose top may reach unto heaven; and let us make us a name, lest we be scattered abroad upon the face of the whole earth.5耶和華降臨,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6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做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做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7我們下去,在那裡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8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裡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9因為耶和華在那裡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
從上面的文字中,諸位看倌有否推敲出一絲端倪呢?
就我看來,「通天」、「我們要給自己一個名稱」稍具有貶意。
而其他的「彼此商量」、「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一樣的人民」、「一樣的言語」、「他們所要做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應該也算是好事。
我想,若只有這些經文,是不能了解為何被變亂語言的,所以我找了一些註解:
Janne M. Sjodahl和George Reynolds 寫道:
撒旦使世人為了要規避神的目的,不顧神的旨意而通往天上,而把建造巴別塔的念頭放到世人心中。(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Mormon, vol. 5)
Charles D. Tate和 Monte S. Nyman 寫道:
雅列人的記錄以一個邪惡的目的――世人聚集來建造巴別塔開始。雅列的哥哥那時候的人不配稱進入神的國度,也不願改變他們的道路,他們自己圖謀得到超升。撒旦「把建一座通天高塔的想法放入人心中」(希拉曼書6:28)。主觀察到祂兒女的非法企圖後(創世紀11:5),就「混亂世人語言,並在憤怒中誓言世人必被分散到整個地面上」(以帖書1:33)。從那時起到現在,巴別,或巴比倫都是腐敗和混亂的象徵,指一切應許給人天國的入口,而實際上卻無法提供的假宗教。(Fourth Nephi through Moroni: From Zion to Destruction)
馬可‧彼得生長老寫道:
「巴比倫」這字源於「巴別」,在古代和現代經文中,都是眾所周知的。「巴比倫」是罪惡、混亂、「大而可憎的教會」的同義詞。
在先知約瑟‧斯密修訂的經文中,提供了我們關鍵的見解:
3 他們說,來吧,讓我們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要高得接近天;我們要給自己一個名稱,免得我們被分散在全地面上。4 主降下來,看到人類兒女在造那城和那塔;5 主說,看啊,人民是一樣的,他們都有同樣的語言;他們開始建造這塔,現在,沒有什麼能制止他們所想像的事了,除非我,主,混亂他們的語言,使他們不能明瞭彼此的話。於是我,主,要使他們分散在全地面上,直到大地的四方。6 他們混亂了,停止建造那城,他們不聽從主,因此,那名字叫做巴別,因為主惱怒他們的工作,在那裡混亂了全地的語言;並從那時起主將他們分散在全地面上。(約瑟斯密譯本 創世紀11:3-6)
Orson F. Whitney 說:
據說建造巴別塔的人是為了要讓塔頂可以"接近天",主為了避免他們達成此目的,就混亂了他們的語言。傳說約瑟‧斯密指出他們要接近的"天"是升天的以諾城。(Saturday Night Thoughts)
也有人說巴別塔是一座偽聖殿。
統合以上的說明,我們就可以明白,其實建造巴別塔的人,是邪惡的人,他們是巴比倫的人,他們希望可以像古人一樣,體質改變被提升到天上的以諾城(即錫安)中,但他們不想改變罪惡的生活模式、不想悔改,他們不配進入這座神聖之城(摩西書7:19)。他們想直接建一座與天上的以諾城相連的塔,繞過主的命令:「所有的人都必須悔改」、「你們要藉著水遵守誡命,藉著靈稱義,藉著血而聖化」(摩西書6:50,60),而直接得到超升。
主說「凡是從門進來藉著我攀登上去的,永不跌倒」(摩西書7:53)。
他們對主沒有信心,想要用自己的方法――建一座高塔,而非藉由基督的贖罪,來走進天上的聖城。總之,他們必然跌倒。
從他們「要給自己一個名稱」,也能看出他們是多麼的驕傲的人。
便雅憫王說:
「沒有賜下別的名能帶來救恩,因此,我希望你們承受基督的名。「凡這麼做的人都將在神的右邊,因為他必知道自己被稱呼的名字,他要以基督的名被稱呼。「事情將是這樣,凡不承受基督之名的人,必被用別的名來稱呼;因此,他將在神的左邊。」 (摩賽亞書5:8-11)
他們企圖以自己的方式得到救恩,但這是不可能辦到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