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物理,大家先想到的不是牛頓,就是愛因斯坦。
在牛頓以前,大家覺得天上行星和地上的物體,遵循的運動定律是不同的。
但牛頓統一了物理學的"天"和"地",清楚指出萬物全部都遵循一樣的萬有引力定律。
牛先生認為"光"是一種粒子。
後來海更士(Huygens)、楊格(Young)一派認為光是一種波動。
擁護粒子說的人認為:光不可能是一種波,因為就像要有繩波則一定要有條繩子一樣,若沒有繩子則談不上有繩波。
所以太陽光若要穿越空無一物的宇宙來到地球,則一定要有傳遞光波的介質。
但當時認為宇宙星際之間是真空的,所以光不可能是一種波。
但後來支持波動說的夫奈瑞(Fresnel)和夫朗和斐(Fraunhofer)證據確鑿,提出了以粒子說無法解釋的現象。
大家逐漸接受光是一種波動,所以也理所當然認為,太空中一定充滿了某種東西,這種東西可以傳播光波到地球上來。
他們稱這種東西為"以太"(ether)
因為當時認為光的速度極快,所以這種傳遞光波的介質必定極為堅硬,比最硬的鑽石不知道硬多少倍。
但是在廣袤的太空中我們又沒有看到以太,而且星星的運動都沒有受阻,所以它必定非常稀薄,有點像是風。
地球在星際間的運動,就好像在運動場上跑步的選手在吹風一樣。
美國的科學家邁克遜(Michelson)和 莫雷(Morley),用了最先進的儀器,想測測看地球在一年四季運轉時,每個時候吹到的風有多大,也就是他們想要測出地球移動的速率。
但是他們測不出以太的"風速"有多大,這個實驗對當時的科學界來說,就是證明以太不存在的有力證據。
雖然邁克遜和莫雷畢生都堅信以太的存在,不過諷刺的是後來科學界頒給他們諾貝爾獎,是因為他們測出了光速,也"證明"了沒有以太。
愛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劃時代的狹義相對論時,根本沒有把以太的存在考慮在內,因為根據麥克斯威的電磁學理論,根本不用考慮以太。
不過之前的人當然覺得麥克斯威的電磁學理論一定有錯,因為沒考慮以太的存在。
當然,現在的課本上一律說沒有以太這回事。
我們看一下神對光的看法是什麼:
在教約88篇6-13節中,談到光(即基督的光)
6 祂升上高天,也降至萬物之下,所以祂了解萬物,好使祂能在萬物之中又穿透萬物,祂是真理之光;
7 這真理照耀,這是基督之光。祂也在太陽中,是太陽的光,太陽是藉著祂的能力造的。
8 祂也在月亮中,是月亮的光,月亮是藉著祂的能力造的;
9 也是眾星的光,眾星是藉著祂的能力造的;
10 大地及其能力也是一樣,即你們所站的大地。
11 那照耀的光,那給你們光明的光,是透過啟發你們眼睛的那位而來的,也是增進你們了解力的同一個光;
12 這光從神面前發出,充滿無際的太空──
13 這光在萬物之中,給萬物生命,是管理萬物的律法,也就是那位坐在寶座上,在永恆的懷中、在萬物中的神的能力。
其中說到"光"充滿無際的太空,且在萬物之中,是管理萬物的律法.......
教約84:45中說:凡是光就是靈。
當然,我們知道神之所以有一個復活的身體,但又能無所不在的原因就是透過這充滿無際的太空,且在萬物之中的基督的光。
換句話說,基督的靈充滿無際的太空。
所以說,整個太空都充滿物質。只是邁克遜和莫雷沒測到而已。
當然,看科學的發展史就知道,科學是一直在變的。那些只相信"目前的"科學的人,就忘了這一點。
科學的走勢就像股市的走勢一樣,朝著眾人的信心方向前進,不過投資人可是知道明天的股市一樣會上上下下的變動,過去的績效並不代表未來的績效。
在我了解的物理中,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是最具有啟發性的。
因為它是有關"光"的理論,而神就是"光"。
附帶一提,依照上面的邏輯,光也是一種物質。
有點像是愛因斯坦提出的: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論,說光是一種粒子,也是一種波動。
再附帶一提,教約88:13說:"光"是管理"萬物"的律法。
"萬物"當然指的是整個宇宙裡面所有的東西,沒有一項不包含在內。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就是把"光"和"重力"給統一起來。
接下來愛因斯坦花了大半輩子想要把所有的物理都歸入一個完整的理論,稱為萬有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
當然,這樣子一來人類就可以了解所有的物理了。
光照在黑暗中,黑暗卻不了解光;然而,日子將到,你們甚至會了解神,在祂裡面並藉著祂而復甦。(教約88:49)
不過只有照某種特定的方式才能達到。
凡屬神的就是光;那接受光又繼續在神裡面的,接受更多的光;那光越來越亮,直到完全的日子。(教約50:24)
祂起初沒有獲得完全,而是繼續從恩典到恩典,直到祂獲得完全;
因為你們若遵守我的誡命,就必獲得父的完全,在我裡面得榮耀,就像我在父裡面一樣;所以,我告訴你們,你們將獲得恩典加恩典。(教約93:13,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